戏曲常识

戏曲常识

戏曲相关问题

奋进中的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

西出长安第一城,有一个享誉大西北的秦腔名社——平乐社,全称:陇东平乐学社。

民国一十九年(1930),国民党陇东陈珪璋部十三师参谋主任张本仁扣押了某京剧班的戏箱后,从陕西邀来高希中等演员创建于平凉,名曰平乐社。后张出任宁县县长,剧社由地方当局接管,交商务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剧社被整编为平乐社新生游艺队,随陇东绥靖司令杨子恒部赴豫,巡回演出了两年多时间,,杭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平凉。

该社先后邀来陕西和省内各地的秦腔名家为主要演员:牛利民、高希中、刘易平、孟遏云(女)、王文鹏、傅荣启、杨保喜、李可易、刘全禄、王晓玲(女,九龄童)、张兴裕等演员,并邀平凉聚义社的沈和中、沈爱莲父女及汤秉中等人也加入了平乐社,充实了演员阵容。排演了西安易俗社等各社新编的《三滴血》、《双锦衣》、《韩宝英》、《家庭痛史》、《黄花岗》、《鸡大王》等新编剧目。很快风靡陕甘宁。

1946年牛利民和高希中将平乐社的部分演员带至兰州,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新光剧社,部分演员留平乐社。

1949年8月,平乐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凉军管会接管,易名平凉剧社。

1949年10月,由平凉地委宣传部、专署文卫组委托张鸣山联络流散艺人侯正清、王正林、任易民、刘治平等重组秦腔剧社更名新民联合社。

1951年元月,剧社废除了社长制,改由委员会集体领导,主任委员张鸣山。

1953年,联合社改为民营公助剧团,由专署文教科直接领导。

1955年春,新民联合社更名平凉专区新民剧团。同年7月参加甘肃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屈直哉编创的大型历史剧《李纲与宗泽》,袁兴民,高致秦、翟子宏、陈慧英等分获一、二、三等奖。新民剧团时期,共上演剧目一百余本。

1956年,平凉、庆阳合并为一个专区,原庆阳专区五四剧团并入新民剧团,改建为平凉专区新陇剧团。

1958年,招收了康建芳等十六名学员随团培训。同年,剧团邀请环县道情艺人耿灏贤等来团授艺,将陇东道情搬上了平凉舞台;是年年底,又携《守江阴》一剧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阎应元的扮演者王超民获表演一等奖。

1959年9月至11月,赴兰州参加甘肃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汇报演出,上演了自编大型眉户剧《群燕比翼》、陇东道情折子戏《描容上路》等。《描容上路》的主演安玉梅获表演奖。

1960年5月至6月,又以《杨八姐盗刀》一剧赴兰州参加全省第一届青年戏剧演员会演大会,获集体奖、导演奖、音乐奖及个人表演奖(安玉梅、段玉兰)。

1962年2月,该团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同年,平凉、庆阳又分为两个专区,新陇剧团部分演员同专区艺术学校戏剧班师生分归庆阳、在西峰组建了庆阳专区陇东秦剧团。

新陇剧团时期,共排演各种剧目48个,其中现代戏有《梁秋燕》《红色种子》《刘介梅》等30余本,占上演剧目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主要演员有袁兴民、王超民、陈慧英、高致秦、王应中、翟子宏、乔良平、候正清、房艺武、何福林、李兴寿、周振中、曹瑞成、窦富民、安玉梅、段玉兰、魏玉芳、钱云霞等。

1963年2月,平凉专、县剧团合编为一个总团(平凉专区秦剧团),分四个演出队,新陇剧团为一队,由总团团长孙进禄兼任一队队长。

1964年12月至1965年2月,又将四个队集中整编为平凉专区秦剧、陇剧两个团,秦剧团由张学智、何仲民负责;陇剧团由孙进禄、马怀印负责。

1966年3月,秦、陇两团又合并为一个团—平凉专区陇剧团,编制七十余人,其余人员被分成十二人建制的几个文工队,派往地区所属各县。

1968年,陇剧团并入平凉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1971年分出后,归入平凉地区文工团。

1974年又从文工团分出,更名为平凉地区秦剧团,团长袁相杰,不久尚纯歧任团长。

1963年到1976年的十多年间,平凉的戏剧团体分分合合,演职人员时进时出,流失大半,演出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历史剧禁演后的十年时间里,除各团(队)演出的一些小型歌舞节目外,陇(秦)剧团和京剧团(文工团)仅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几个“样板戏”,剧团的正常业务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77年,地区秦剧团上演了历史剧《小刀会》,率先打破了平凉地区历史剧停演的禁区。

1979年,该团在兰州上演了其代表剧目《杨门女将》,甘肃省电视台进行了全程录播。同年排演的创编剧目《蜜月风波》,获平凉地区庆国庆30周年文艺会演一等奖。

1985年排演的创编剧目《钟馗择婿》,获甘肃省戏剧调演三等奖。

1990年,又以排演的创编剧目《赵家父子》,斩获平凉地区第三届自编现代剧目汇演一等奖。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参考,无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郑州戏曲学校是河南省专业的豫剧中专学校,也是郑州市唯一学历教育戏曲中专学校,开设有3/5年制大专、中专班,欢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