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新闻

戏曲新闻

戏曲新闻

河南豫剧 何以影响中国?你并不了解的河南豫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发源于河南开封在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剧种,其影响力以及肩负的文化意义迈上了一层新的台阶。
豫剧的影响有多大?首先要看在河南本地的流行。在过去,无论是红白喜事、庙会节日,都少不了戏班子的身影。

戏台搭好之后,戏曲演员能一天三场、一连三天地唱。
而周边的父老乡亲总会早早地赶来等着开场,听到精彩处拍手鼓掌、连声叫好,或是配合着哼唱起来,台上台下声乐共振、相融共生,让人无比感慨。

演出结束后,戏迷们总是意犹未尽,在回家的路上回味许久。
在河南,上到老人下到孩童,即便没怎么听过戏,相信也都能哼唱几句《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的经典段落。
豫剧的发展并不只是在河南自说自唱,它早已走出了省内,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都有本地知名的豫剧团,剧团的演员们活跃在民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唱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有力地推动了豫剧的宣传和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豫剧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的原因。
不仅如此,豫剧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等。

凭借高度的艺术性,豫剧在国外也赢得了许多受众,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为什么能够成功?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因为豫剧朴实通俗,它自下而上进行发展,来自群众服务群众。
其内容反映生活,贴近现实,兼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一部戏能演出一段悲欢离合,如《春秋配》,讲的是李春华与姜秋莲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姻缘的感人故事。

剧中人物众多,情节起伏波折,曲调委婉缠绵、感人肺腑。
加之,河南方言简单易懂,中原官话影响广泛,大多数地区的人都能听明白,所以豫剧本身就具备了普及辐射其他省份的语言基础。
另外,豫剧的唱腔好听,它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旧称“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省的简称“豫”来定名。
豫剧的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生动活泼,以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著称,配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常常能唱进观众们的心坎里,因此备受欢迎。
河南人口众多,在过去,为了谋生存,人们走南闯北,潜移默化地将中原文化、豫剧文化等传递到了全国各地。

豫剧大师众多,陈素真、阎立品、唐喜成等老一辈艺术家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开拓与提升了豫剧的表演艺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带领豫剧走向繁荣。
大师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热爱豫剧的剧团演员在传承着这份文化,他们勤学苦练,打下了一身扎实的功底。
豫剧之于他们,不止是“饭碗”,更是精神寄托。深入基层,豫剧演员们的演出场所环境简单,搭台即唱。

但也正是如此,他们往往最贴近底层的人民群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将豫剧的声音传遍了各地。
归根到底,豫剧之所以成功,其生命力源于人民群众。它并非庙堂文化,而是扎根在田间地头与赶集庙会的草根艺术。
据了解,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伦理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地方戏种的从业人员改编了大量新剧目,豫剧也不例外,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虽然穿着老戏服、演着老故事,但其思想内核已超越当时,有大量的男女平等、女子能顶半边天等新思想。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气息较为浓郁的豫剧与国内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了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陷入了发展困境。
如何推陈出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河南豫剧人进行了长久的探索和努力。
其中,创办于1994年的《梨园春》,成功地将现代电视与河南传统戏曲相结合,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及业余戏曲人才,对推动河南戏曲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极大作用。

即便今天的社会又已经大变样,但只要创新的精神还在,豫剧的光芒便永不褪色。
地处中原,河南自古以来受到南北两方的影响,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孕育了许多戏曲的发展,如曲剧、越调、坠子等等。
在这片大地上,有数不清的老百姓在听戏、唱戏。有如此浓厚的戏曲氛围,豫剧怎会不兴盛?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参考,无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郑州戏曲学校是河南省专业的豫剧中专学校,也是郑州市唯一学历教育戏曲中专学校,开设有3/5年制大专、中专班,欢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