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常识

戏曲常识

戏曲相关问题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联姻,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艺术传播学角度来看,自20世纪初到今天,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大致经历了“戏曲+电影”“戏曲+广播”“戏曲+电视”和“戏曲+互联网”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联姻都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尤以新世纪以来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传播技术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复兴所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当然,置身于互联网传播环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受众,传统的戏曲经典进行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的形式翻新和内容再造,经过某种通俗化的翻唱和“时尚化”的改编,能更好地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欣赏口味,重新焕发出崭新的“青春面孔”。然而,翻唱不等于瞎唱,合理的改编也绝不是毫无规范和底线的“胡编”。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的“胡编”“恶搞”戏曲经典的风气不可长,如某网红歌手“魔性”翻唱黄梅戏《女驸马》事件遭到普遍谴责,也引发我们对传统戏曲“时尚化”改编之路如何前行加以思考。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1张作为我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国粹,也是安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2006年5月,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传承、保护的经典艺术。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中著名唱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更是黄梅戏经典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谓红遍全国,影响了几代人。这段演唱是女主角冯素珍高中状元之后的一段心里独白,倾吐自己进京赶考的初衷以及对美好姻缘的期待,塑造了一个忠贞、聪慧、勇敢,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杰出女性形象。从艺术特点来看,《女驸马》简洁明快的音乐、雅俗共赏的唱词、优美婉转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都赋予了这段演唱以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特殊的艺术魅力。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一代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等人对这一经典唱段的精彩演绎深入人心,使得《女驸马》成为现代黄梅戏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

然而,最近某网红歌手对《女驸马》的“魔性”改编短视频中,该歌手扮相妖娆,采用“撒娇”式唱法,通过在卖萌和妩媚的唱腔之间不断转换,完成了对“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的“魔性“翻唱。该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后,广大网民、黄梅戏戏迷、戏曲界和文化界专业人士纷纷发声,对这次翻唱和改编事件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论,在网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CCTV6播放的1959年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则展示了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女驸马》和黄梅戏,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2张1959年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剧照
这次网红歌手对《女驸马》以及传统戏曲曲目的“魔性”翻唱和改编为什么会引起广大戏迷和听众反感?实际上,对传统戏曲及其经典曲目的翻唱,以及进行时尚化、年轻化的演绎或改编,在戏曲界和文艺界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他们反对的是对传统戏曲经典进行违背艺术规律的胡改乱编。就像网红歌手对《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的翻唱和改编那样,唱腔中的“卖萌”“娇媚”、无病呻吟的属性,根本不能反映冯素珍的人物内在心理,也不符合她的聪慧、勇敢的性格设定;同时,从艺术风格上来看,翻唱版的《女驸马》所体现出的浮夸的演唱风格、“发嗲”“撒娇”的腔调、矫揉造作的表演,也与黄梅戏的健康、朴素、明快的艺术属性大相径庭。毫无疑问,这种“魔性”翻唱和改编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3张韩再芬版《女驸马》剧照
第一,它破坏了广大戏迷和大众对黄梅戏的美好记忆和集体情感。作为流行数百年的传统戏曲曲种,黄梅戏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曲调、表演风格都深深沉淀在大众的审美意识底层,存在于大众集体认同的深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大众性的情感共鸣基础。对这种共同的、集体的民众意识和审美情感的颠覆和破坏,就是对传统戏曲的亵渎和对传统审美价值的无视。
第二,它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网络文艺中盲目追新逐异,奇观化、浅薄化、低俗化的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经过“魔性”翻唱后的《女驸马》似乎曲调变得更加魅惑动听,歌手的神情与眼神更具风情,着装也更时尚、性感,但是却显示出与原曲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追求的明显抵牾,是一种纯粹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追新骛奇,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所谓“改编”,对网络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格调构成伤害。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4张第三,它会误导年轻一代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导致他们对真正的黄梅戏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产生误解。对一些对经典作品比较陌生的年轻网民来说,被网红歌手翻唱的《女驸马》这样的唱段,可能会让他们误认为黄梅戏的唱腔、唱法、表演风格和艺术品位就是如此,从而无法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现在的年轻一代是未来传播、继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主力,如果让他们整天“浸泡”在这些低俗浅薄、矫揉造作的“文艺作品”中,对于当前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有不利影响。
面对这股戏曲翻唱和改编歪风
我们不仅要
坚决予以批评、抵制
而且要通过传统戏曲的正向改编
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这种正向改编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要牢牢坚守传统戏曲翻唱和改编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流量和商业目的一味迁就某些庸俗品位,而应以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和文化品位为目的。网络平台需要流量,需要吸引年轻受众以维持生存、获得发展,这都无可非议,但不能为了流量和关注率而罔顾经典改编和艺术创新的原则。对传统戏曲和文艺经典进行正向的改编,创作出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导向的文艺作品,在普及和推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同样也是这些网红和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坚持改编与创新并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是长久发展的正道。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5张其次,对传统戏曲的正向改编应当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原作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只注重对外在形式进行任意的嫁接、拼凑或衍生。像黄梅戏《女驸马》这样寄托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和审美情感的、拥有厚重历史感的传统戏曲和经典曲目,任何人都要对它心怀敬畏,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对其进行随意、胡乱的翻唱和改编。正向的改编一定要尊重戏曲经典的内涵和灵魂,要保证改编后的戏曲作品不丢失原作的精气神。创作者只有在改编之前深入地了解它,认真地研究它,遵循传统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演唱风格,提升艺术修养,认真学习经典,才可能完成高质量、正向的戏曲改编。
牛欣欣演唱《女驸马》
最后,要以正向改编成功的作品案例,树立戏曲翻唱和经典改编的标准和原则,引导当前传统戏曲改编潮流走向健康发展的正途。这里的标准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现实中成功的戏曲改编案例。实际上,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例如,网上流行的牛欣欣等童星演绎的《女驸马》唱腔就萌而不嗲,娇而不腻,稚嫩的童声中尽显可爱、清纯的本色,犹如天籁之音。另外,与前面所说的那位网红歌手一样采用了古今串接、流行歌曲和古典戏曲融合的手法,另一位歌手慕容晓晓翻唱的《女驸马》就字正腔圆、甜而不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尊重经典唱腔和演唱风格的正向改编而受到广大网民和听众的认可。
慕容晓晓演唱《女驸马》
另外,在其他剧种方面也有不少“时尚化”改编的成功作品和范例,如白先勇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经典改编作品,可以作为传统戏曲翻唱、改编的范例,同时对当前文艺经典正向改编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引领网络文艺创作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另类翻唱和改编经典戏曲合适吗 (http://www.xifumi.com/) 戏曲常识 第6张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戏曲经典的“时尚化”改编对于传统戏曲的当代普及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魔性”翻唱黄梅戏事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恶改”、乱改戏曲经典对当前的戏曲传承、网络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一“恶改”、乱改传统戏曲的风气,我们要以戏曲改编的成功作品作为典型范例,树立起传统戏曲改编的审美规范和价值标准,为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复兴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参考,无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郑州戏曲学校是河南省专业的豫剧中专学校,也是郑州市唯一学历教育戏曲中专学校,开设有3/5年制大专、中专班,欢迎报考!